不产学霸,却是诺奖专业户,看懂以色列教育你也能教好孩子!

发布日期:2019-10-17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217

近日,科学界备受瞩目的事莫过于诺贝尔奖颁布。

纵观榜单,英、美、日等国再一次“霸占”了大半江山,然而当全球都聚焦于这些科技大国时,小贝老师顺便看了看过往获奖得主名单,发现在中东地区居然还藏着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诺奖大国”——以色列

以色列建国71年,全国人口800余万,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国土面积来讲都并不突出,但它却在20年内诞生了10位诺奖获得者,并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仅初创科技企业就有6000多家

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个曾经战乱冲突不断的国家飞速前进?记录片《他乡的童年》给出了答案。

作为犹太民族为主的国家,以色列承袭了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到了国家GDP的8%,他们认为:“土地会被夺走,财富会被拿走,但知识拿不走。

教育成为以色列短短几十年斐然跃升、蓬勃发展的根本。

大多数亚洲家长的教育观都偏向于“赢在起跑线”,但以色列的教育却相反,他们更注重后续的爆发力,所以十分重视教育的过程

在以色列,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是游戏就是玩;小学生没有太多功课,每天下午1点半就放学了;中学生也是三四点放学,没有补习班可去。那放了学的孩子们,都去干啥呢?

答案是——创业

以色列的校园里,创业团队最小成员13岁,最大也不过17岁。他们聚在一起做电子产品、给机器人编程、做各种项目,甚至连公关、赞助的活都包了,言谈举止都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

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成为CEO,牵头开创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

年仅16岁的Leechy创业公司CEO奥里说:“创业不是取代上学,而是和上学一起进行的。创业教给我关于生活、工程、科技的东西,比九年制学校教给我的更多。

也许,正是因为18岁以前的教育太过自由,以色列的孩子在国际竞争中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数学和科学都排到了40名开外,甚至不如上海。

但从以色列的诺奖数量、创业环境和国家发展程度不难看出,他们在早期教育对创新与实践的重视,让这个国家的后续爆发力十足。可谓是输在起点,赢在终点的典范。

在以色列的教育字典里,失败≈成功!这个国度对“失败”的宽容度异乎寻常的高。

校园创业项目的失败率高达96%,但孩子们依然将100%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其中;创业公司失败之后再次募集资金时,以色列投资者往往会给他更多钱;失败多次但依然勇于尝试的人在以色列就是英雄。

那种流淌在犹太人血液中的不惧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让它的创新能力名列前茅。

以色列的平均个人专利数在世界排名第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比整个欧洲都多,每年创建风投公司500+,创新密度超美国。

以色列不是强调“科学教育”,而是他们的教育本身就富有科学精神。

以色列教育鼓励学生提问,保持好奇心和质疑精神,不给标准答案

就像网上广为流传的那个故事一样,犹太民族的小孩放学回家,家长不问他们学了什么新知识,而是问“你今天提了什么新问题?”

孩子们不断的提问,再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

以色列的教育体系,不要求孩子们单纯追求答案的对错,而是鼓励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他们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在校园,还是部队,或是进入到社会,都伴随着每一个孩子。

以色列的学习环境更开放自由,每个阶段孩子的学习重点各有不同:

学龄前,让孩子快乐学习,启蒙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小初阶段,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大学,进一步让孩子放开手在实践中学习这种“直奔主题”的教育思路。

以色列承袭的犹太传统教育方式,与当前国际盛行的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同样是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本身。

他们鼓励孩子探索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探究经历与动手体验,不设置唯一的标准答案。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贝尔科教创始人王作冰说:“孩子通过反复实验,不断探究得出来知识结论,这是他们自己的成果,不但记得更清晰,也掌握得更好。”

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决定孩子未来20年的路,这并不夸张。

 

80/90后家长从60/70后那里接过教育接力棒后,已经将教育的侧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的自身素质及能力上。

家长们让孩子学习编程、机器人等STEAM项目,是因为教育是看未来的,如果依然如从前一样让孩子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被时代淘汰是可预见的结果。

从前,我们认为赢在起点很重要,但事实证明:培养孩子能够赢在终点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