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战到AI教育:未来最核心的技术,都藏在“实体清单”里

发布日期:2019-10-15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521

近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将28家中国企业实体加入“实体管制清单”,包括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大华科技、海康威视、厦门美亚柏科信息有限公司、依图科技、颐信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8家中国AI企业赫然在列。

如果说5个月前美国封杀华为是忌惮其可实现量产的领先5G技术,那么这次美国新增的“实体名单”则剑指中国AI技术及其核心企业。

甚至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调侃:以后跳槽优先考虑上述公司,毕竟能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实体名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实力的忌惮。

 

人工智能领域为什么是不可失守的阵地?

以科大讯飞、旷世、商汤等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的崛起,使得以世界霸主自居的美国倍感不安。

除了技术本身,更让美国政府忌惮的中国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科研产出规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领域,这些都将助力中国在战略行业取得领先地位,在大国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去年6月发布的《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系列报告指出,从科研表现力和技术创新力方面来看,美国人工智能总体科技实力依旧位于世界首位。中国位居次席,但是近两年增速明显,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三个领域的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由此可见,美国将矛头直指中国AI领域代表企业也就不足为奇。未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终将归结为科技的竞争,谁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谁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抢占未来先机,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是第一步。

正如华为老总任正非所言:“中国和美国的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

人工智能时代,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语音转文字、支付宝“刷脸”买单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即便是年龄很小的小朋友,也能玩转、运用自如。

AI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深刻改变着未来一代的交互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究人工智能背后的技术实现原理和算法逻辑、满足孩子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好奇心,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承接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提升孩子们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的源泉。

 

关于如何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国家层面早已出台相应政策。

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从小学教育,中学科目,到大学院校,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智能教育”时代。除了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社会力量参与机器人教育、编程软件、游戏开发等教学活动,也在人工智能教育推行和普及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伴随着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深化,不难发现:机器人教育与编程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已成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方法。

机器人编程既涉及机械结构所需要的工科思维,同时也具备编程所需要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计算思维等诸多能力。

颠覆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吸收”的单向知识输送教学,机器人编程更提倡以项目为主线、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

创意拼搭、程序编写、机械调试等教学环节,有助于塑造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协作、想象创造等能力。通常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涉及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机器人编程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引入,利于打破学科疆域,培养学生用学科融合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上述能力也是孩子拥抱AI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需要漫长的周期去沉淀和积蓄力量。8年前,贝尔科教在机器人教育和编程教育的交叉领域深耕教学,正是预见到了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体系化的机器人编程课程学习,使得孩子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只局限于知识和原理,而是对创造力、数据力、逻辑思维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运用,从而具备解决人工智能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未来,当以“贝尔的孩子”为代表的新生代走向社会,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希望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