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教育部给本科教学“打分”,教学创新性不及格?

发布日期:2020-07-09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1926

7月7日,全国1071万高三学子奔赴高考考场。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高考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推迟一个月举行。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是高考首次延期举行。

备考战线延长30天意味着什么?

多复习一轮的自信、焦虑升级、紧绷的神经松懈……或许只有在出分的那一刻,才能得到答案。

十二年寒窗苦读,与万人竞争名校录取名额,相信很多人和小贝老师会有同样的思考:上大学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上周,教育部给本科教学“打分”的消息登上热搜。

教育部直言部分高校课程学习难度太低、挑战度不高。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课业难度对于大学生们来说“So Easy”。

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课后作业缺乏延伸性思考,期末考核形式相对单一。

对绝大数大学生来说,拿到本科文凭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何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不断应用和创新知识,挑战更加复杂的知识体系却值得每一名大学生深思。

除了课程学习难度,高校教学创新性尤为受到大家的关注。

从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不难看出,虽然高校在学生学习体验、课程满意度方面都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教学模式创新性、小班课堂平均开设率等方面依旧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部分高校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足,使得教学过程气氛沉闷,授课形式单一。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核心教育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在本科阶段,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领域8-10门课程,通过创新能力训练,实现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

英国顶级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对于深挖学生的个人潜质非常重视,以此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的教育背景下,日本在教育上倡导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

各国都在提升教育创新性上大力投入,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一成不变,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思维的未来一代?

未来,提升教育创新性的教育重担不应完全落在高校的肩膀上。

诸如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小班课堂平均开设率低、考核形式单一等教学问题,不只存在于大学课堂,而是下至学前教育、上到高等教育普遍存在。

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遍布学习各个阶段。

无论是学前阶段以兴趣培养、思维启蒙为主的创造力训练,还是大学阶段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都是提升孩子创新能力不可绕过的一环。

深耕STEAM教育近10年的贝尔科教始终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摸索前行,面对中国教育现阶段存在的若干问题,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科学、更高效的课程体验,从启蒙阶段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多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贝尔科教并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场景,而是开创性打造出贝尔云课堂+智能教室的线上&线下互通教育服务场景。

线下智能教室软硬件联动,技术革新提升孩子上课体验;线上贝尔云课堂一站式触达在线编程、少儿美学、数学思维等多品类内容,让孩子跨越地域限制,享受全面完整的STEAM教育服务。

无论线下课程还是线上课程,贝尔都会把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6人之内。通过1V6小班教学,最大程度增强师生互动和课堂参与感。

老师有精力兼顾所长、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学生能拥有更多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和交流空间,通过合作、沟通、动手体验,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升学习自信。

在评测考核上,比起一次成绩、阶段性学习成果,贝尔科教更加注重孩子的一贯成绩,且始终倡导“学评一体”的评价方式。

贝尔科教通过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建立起方法与学习过程、情感交流与现实应用的多维评测体系。摒弃唯分数论,侧重综合素质培养,在检验孩子们对于知识理解和技术应用同时,塑造孩子终身化学习能力。

提升教学创新性、深化项目式学习、加强知识探索和应用……未来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教育与时代发展和学生的教育诉求更相适,不只是高校的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